專欄連載Column

2025-04-01

第124期 運用科學統計已是提升競爭力的必要手段

在今年美巡賽的鳳凰城公開賽前夕,看到選手們在做賽前準備時,準備了越來越多的科技設備。松山英樹的桿弟提著手提式的出球測量設備GCQUAD,來打被看台所包圍的第16洞,而我們的旅美好手潘政琮來打練習賽時,也帶著相同的設備。

除了已經相當普遍的測距儀,現在職業選手在練習時,透過科技設備收集數據已經不算稀奇。像這種能夠蒐集出球資訊的設備,除了在練習場上使用之外,甚至也帶著到球場上不同的梯台與位置來進行測量,然而球場上的狀況千變萬化,球員自身的揮桿狀況可能也會有所差別,加上每天的氣候條件也可能不盡相同,靠著這樣的設備可以達到甚麼樣的效果?

職業球員在平日練習時,就會使用這些設備紀錄本身揮桿的擊球數據。到了不同地區的球場,則需要與不同環境進行比對。例如這場比賽在亞歷
桑納州的鳳凰城附近舉行,屬於特別乾燥且炎熱的沙漠氣候,這樣的環境下以相同條件打出去的球,在空中遇到的阻力其實跟潮濕的狀況下會有點變化,即使擊球條件相似,球在空中的飛行距離就可能不太一樣。對於職業選手來說,當他想要朝著很困難的旗位進攻時,差一碼的飛行距離可能就會帶來很大的影響。

因此選手們可以透過攜帶型的測量設備,確認這一球打出去時,如果擊球結果不如預期, 是因為自身揮桿上的失誤,還是天候條件的差異。這點就可以在比賽開打前,帶來些許的優勢。而隨著科技設備的輕量與簡單化,不僅可以在比賽場地準備的練習場使用,甚至可以帶著到每一洞的梯台進行實測。

像鳳凰城公開賽第16洞的短洞別稱為Stadium Hole,也就是競技場洞,整個球洞被看台所包圍,在擠滿了觀眾的時候,擊球條件是不是有所不同? 來到此處選手的心情是不是變得更興奮,所以揮桿速度有沒有變快? 而在其他位置加上坡度的因素,根據球道軟硬也可能在球落地時產生不同差異。在現場擊球時若能與自己平常的數據做比對,就能減少更多不確定因素。

或許有些老一派的選手認為,以前沒有這些東西,選手們一樣能打出很好的成績。雖然透過經驗的累積,也能夠幫助選手進步。但若能同時將「精確數據比對」與「實際執行經驗」做累積,減少過多臆測或其他資訊干擾,或許更有機會打出好的表現。

高爾夫是講求機率的運動,想追求完美表現,統計學的概念已經不可或缺。